急诊急救管理体系探讨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急诊,急救,应急预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12:0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医院急诊急救而言,其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目前急需加强急诊急救管理并健全急诊急救管理体系,包括提高医疗人员的整体认识,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通过增强内部管理,使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以达到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急诊急救;管理;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5)01-0108-01
对于现代急诊医疗而言,其基本的内涵通常是院内急诊不分科。目前,急诊医疗的管理体系为两者一体化,即院外急救与院前急救。医院采用此管理体系,可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保持最大限度的统一配合,进而为危重症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经过对病患进行一体化的治疗和护理,不仅可增加救治成功的几率,也可节省人力和物力。因此,需加倍重视加强急诊急救管理,以及健全急诊急救管理体系。
1 增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加强急诊急诊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转变医护人员传统陈旧的认识。近年来,医疗竞争市场越发激烈,面对此种情形,医护人员应改变传统铁饭碗的思想[1],应将患者的满意,作为医护人员的满意,并将其作为自身的行为理念,以及自身的医疗准则。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均已开展多种服务活动,但是仍然存在多种不良问题,包括医护人员缺乏人情味,以及服务不到位等。由此可见,加强急诊急救管理过程中,应对急诊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培训,使其加强学习相关专业内容,并认清目前的形势,以及时的纠正医患错位这一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达到增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的目的。对于医院而言,其主要的服务对象,通常为各类患者,在接受医护人员服务的过程之中,医护人员需了解患者与健康者相较,其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包括心理、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等。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治的时候,也应对其心理健康加以重视。
2 增强急诊急救中心的投入及建设
医院医疗质量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其急诊急救中心来加以体现。增强建设投入,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医院基础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加以引进,以及采用合理布局和完善其功能等,均有利于提高急救任务完成率。同时,可进一步落实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准则的这一举措[2]。对于医院急诊急救中心而言,应根据医院相应的特点来进行仪器与设备的配备,并选派具有丰富经验以及高度责任心等的医务人员,对急诊急救中心加以充实,进而使其机构健全,整体的业务素质得到增强,并使其设施设备配套得到完善,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患者的需求。在具有较多急诊患者的时候,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量通常会大幅度增加,医疗风险也会增高,因此,应增强对医院急诊急诊的重视程度,可由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来对急诊急诊进行分管。在医院遇到重大抢救的时候,应做到亲临现场进行指挥。对于医院院长而言,则需对急诊急救中心的工作汇报,进行定期的听取,并应亲自进行不定期的了解,对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及时的解决。医院的相关科室,比较医务科和护理部门,均应选派一名副主任,对急诊急救中心工作,进行分管和组织协调,以确保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可以正常运行。
3 增强医院应急反应能力
制定应急预案可有效提高医院的应急反应能力。一般情况下,应急预案的制定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患者的应急抢救预案。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其大部分为意外伤害所致,比如创伤以及中毒等,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危重。对于医院而言,如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则要求其具有足够的抢救承受能力。其次为医院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应急预案。近年来,自然灾害以及特大交通事故等事件不断增加[3],在此类突发事故发生的时候,医院的急诊急救中心应按照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以及自身的需求来制定恰当的,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4]。预案内容的制定主要为增强医护人员整体的安全意识,提高全体的应变能力,并加强医院管理人员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同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训练,通过自救训练的开展,使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5]。
4 完善健全医院相关制度
确保并提高医疗质量,需增强制度建设,并加以完善及健全。对于医院的接诊医生而言,应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其生命体征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患者未明确诊断,则应对其采取始终负责的工作态度,直到患者明确诊断为止[6]。如果患者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病情的发展等,需要转至专科治疗,或者转院治疗的时候,对于患者的首诊医生而言,则应进行合理的转交,使其他医生可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7]。另外在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采取患者床头交接班制度,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接。在进行交接班的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如是否正常运行等,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及时的消毒及充电灯,并对抢救药品进行检查,核对其是否齐备。
参考文献:
[1]张梅,周莹,翟凤平,等.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识别及防范策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851-853.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9):839-842.
[3]刘雪冰.重症患者急诊急救时护理风险调查分析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8):1203-1205.
[4]段晓巧.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2):170.
[5]赵慧,张丽,李季.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2):327.
[6]邹志杰.急诊急救中的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691.
[7]谭雯,侯丹,张洋.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评估与防范[J].现代医院管理,2012,(03):68.
郑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