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技术和服务去挣干净的钱

  改革不怕慢,只要朝正确的方向走。

  “2014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高层论坛”由头是三部委关于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实质性改革的一步,对这个文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很期待,称的确是通过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开,加上医保部门的配合,真正先在非公立医院打破以药养医,让医生依靠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堂堂正正的获得高收入。坦率来讲,在我国不管是非公医疗机构,还是公立医疗机构,放开医疗服务价格,都不是最根本性的改革。对此朱恒鹏解释称,北京市医改办曾委托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做了一个逐步的评估,初步测算得出,朝阳医院挂号费由5元涨到42元,取消药品加成后,并没有导致医疗费用上涨,“所以我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是胆子大一点,提高服务价格,医疗费用会有所下降。”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还有收入分配自主权的问题。朱恒鹏认为,对医生来说,调整最基本的动机是提高个人的收入,“这是一个综合的改革,涉及多部门和各机构的利益,调整服务价格必须调整收入分配自主权和运营权,如果费用不能列清楚,什么样的价格都没有用。”

  举例分析,现在很多医生讲,国际上医生是高收入群体,据说医生的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但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医生没有资格要求三倍,因为三倍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优胜劣汰以后剩下的医生拿到平均工资的三倍。

  朱恒鹏强调,要做到水平高的医生收入高,关键的一步就是对医生的解放,“如果我们放开医生,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很多医改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医疗这个行业适合于自由执业,自由执业有选择行业的自由,可以和医院签订执业关系,也可以和医院签订合同,也可以自己开诊所。”

  医院是一个要脸的行业,要脸的人就能挣高收入,不要脸的人就会被清理出这个行业。朱恒鹏称,所以关键的一步是放开价格,最关键的环节是放开医生,一方面要求政府要有魄力,修改医师执业法,修改医疗机构设置的条例;第二是要改革国有事业单位的制度,逐渐废掉医疗行业事业编制,放开医生自由执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

  当上述改革理顺的时候,接下来的最终医疗效率就要看医保付费方式。随着一些新的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处理,医保的审核可以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落实到医生个人,医保审核不是以医院为对象,而是以医生个人为对象,最终医保把资本落到医生身上。也就是说,一个医生诊疗行为符合医保的要求,那他就具有医保资格。

  从这个层面上讲,研究者认为,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医保部门不敢取消大医院的医保定点资格,但如果把医保定点资格落到医生身上,每年三甲医院有5%的医生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剩下95%是胆战心惊,“规范了医生在使用医保的行为,同时也解决了三甲医院院长的管理压力。”

  本刊记者 海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