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的时间去哪儿了?

  院长要保证100%用心在医院生存发展上,其中主要精力要用在管理上,余下的精力,一部分要用在技术服务病人上,另一部分要用在学习成长和关心职工上。

  见到陈健时,他正在办公室成堆的文件中批示、签字,斑白的两鬓尤为惹眼。

  “时间都哪里去了?”在昆山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这个职位上7年,陈健最感叹的是,对于一名县市级综合医院的业务型院长,工作的时间总不够用。一方面,院长要保证100%用心在医院生存发展上,其中主要精力要用在管理上,余下的精力,一部分要用在技术服务病人上,另一部分要用在学习成长和关心职工上。“院长很忙,也很辛苦。”陈健坦言,“但是想想我们的医护人员,坚守在临床一线,24小时值班,他们更辛苦。”

  一个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陈健希望医院管理体制能够去行政化,形成法人制结构,走院长职业化道路,“在其位谋其职”是陈健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

  与医院获得的荣誉相比,2013年陈健个人也斩获了两项荣誉:获年度县(市)级医院优秀“管理奖”和年度医院服务“改革创新人物”奖。

  这些奖项不能掩饰陈健心中的压力:一个年收入突破10亿元、一院三区、近2000名职工的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如何均衡临床服务与管理,实现医院稳定健康发展是摆在院长陈健面前的难题之一。

  时刻关注发展

  昆山的发展有多快,人们对于昆山市一医院的期望就有多高。

  这也是百强县的排名结果不能点亮陈健眼中的光芒的原因。“的确,一个医院的发展需要与这个区域的发展程度同步,如果进不了前列,我们才有问题。”陈健并未过分看重这个排名,而是通过这个排名让医院汲取经验、认清不足。

  伴随着昆山经济的腾飞,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多。尽管陈健表示“做行政16年,还是很钟爱自己的专业,更愿意做一名纯粹的医生”,但他没有选择,需要担着这个大梁往前走,并且要走得好、走得稳。

  “到了科室,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归科主任领导;在院长的岗位上,科室主任归我领导。”工作24年,陈健“因为是从基层医生做起来的,在医院许多岗位上都呆过,所以对什么都很了解,也能听到临床一线大家的真心话”,不难看出,一直抱着“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做到最好”的简单信念,陈健把一个庞大的县级市医院做到了全国县级市医院的前列,并非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

  但是县级医院想要“转型跑起来”,并非易事。虽然昆山在经济和相当完善的医保政策方面,比其他县级市公立医院具有一定优势。但昆山毗邻苏州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借力解决当地医疗需要,又要面临患者的流失。

  2014年,依据国家卫计委的规划,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将明显增加,社会办医将有更多话语权和生存优势,公立医院将真正走向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生育政策的改革,城市人口拥有量将大幅上升;医院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与社会需求矛盾也将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全力谋划,积极应对。”陈健的压力可想而知。

  医改探索

  随着我国县级公立医院试点范围的逐渐扩大,医改渐渐影响到了我国大多数人。2014年1月1日起,昆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与普通百姓的观望不同,作为医改实践者的院长,对此有着更深的认识。

  陈健坦言自己与大多数院长感同身受,感觉“越改医院越难”。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否只要将病人截留到县医院就能解决这两个难题?答案是否定的,大城市也有许许多多生小病的人。

  既然资源不均衡,那么全面提升县医院的综合能力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陈健认为这种想法是对的——将更多病人留在县医院,但解决途径值得探讨。

  县医院能力提升体现在:县医院硬件设施的建设,县医院技术的提升,更决定于县医院的人才,如果硬件到位、人才到位,技术自然就会到位。陈健的困惑在于:硬件建设要投入,分为政府投入和医院自身投入,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就需要医院自身解决,自己来解决必然会增加百姓的负担;技术提升的难点在于,很多条条框框限止,很多技术不能开展,病人肯定要向上走;硬件不够、技术欠缺,人才不可能到位。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现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采取的途径是取消以药养医和实行药品零差率。陈健认为最彻底的方法就是“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费用政府全部承担”。他认为取消以药养医和实行药品零差率跟提升县医院能力并无关系。

  文/本刊记者 海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