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医院的规划设计实例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绿色医院,规划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7 16:16
摘要:文章通过3种医院规划布局的设计实例,阐述了如何在规划设计阶段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尽量维持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关键词:医院规划;绿色设计;合理布局;可持续建设
对医院基本建设用地的科学定位与合理分析,是一个医疗项目发展定位与建成使用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以新建、改扩建及山地用地3种类型,介绍绿色医院规划布局的特色。
一、在全新场地进行合理布局
(一)特点
这个类型的场地布置中,由于外在的限制较少,功能的布置以医疗流程展开。
特点1:采用分期实施的方式分配用地,利于前期场地的拆迁及建设经费的节约。
特点2:医疗街作为一期项目与二期项目的发展骨架,使医疗区内部的各种人流物流与原有院区秩序相融合,取得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二)案例:杭州萧山区第四人民医院总体规划方案布局
项目基地位于萧山区义鹏镇新区义隆路以北,一期建设600床,二期总床位数达到1000床。根据一期600床的规模,设置门急诊、医技及一期住院部医疗综合体,规划为一期建设,医技部分将随床位数增加而扩展。二期医技、病房均与一期医技、门急诊便捷联系。院区东侧的一期综合办公楼前期兼顾生活用房,后二期新建独立的生活楼,使得行政用房得到扩展,减少了一期的投入。北侧用地可作为二期科研用房的发展用地。
1.功能的布置以医疗流程展开。医疗区内共设5个方体的门诊单元,由带有采光中庭的医疗街串联,各单元间设一个景观庭院。门诊采用模块化尽端式的布局形式,每个门诊单元内部靠近医疗街设置宽敞明亮的候诊区。医生交通及其办公区域处在模块的外围。各模块沿东西向的医疗街发展,使得患者就医的识别性更强,路线更清晰明了。
内部设计中考虑人性化设计因素,并在公共场所设有专门的休憩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和亲切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
自然通风是在风压或热压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是实现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重要途径。
2.医疗主街将门急诊、医技、病房各功能模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布局紧凑、功能合理的医疗建筑群。
3.绿色设计理念。医院总体规划应满足医疗服务的功能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流、物流、信息流,选择恰当的建筑布局。
二、老院区的改扩建,改造现有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特点
老院区的改扩建项目,应重点关注:现有建筑的拆除与利用、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不影响现有医疗业务而进行建设等问题。
特点1:现有陈旧建筑的拆除、保留、再利用。
特点2:合理安排工程的时序,在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及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的前提下,分期完成。
特点3:一期竣工后,拆除影响二期建设的建筑;工程全部竣工后,改造环境,使之符合新大楼的使用。
(二)案例:邢台市第三医院整体改扩建规划方案工程位于邢台市中心,在现有院址拆迁后建设。
考虑到医院整体功能布局的合理性,重点对工程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深入研究。对质量较好、不影响总体布局的现有建筑予以保留,合理使用,并统筹考虑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
充分考虑医院北侧征地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又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病房楼布置于此,呈“之”字形,利于分期完成,且不影响北侧征用土地及房屋拆迁。
一期建设内容为病房楼、医技科室及急救中心。
在暂时保留原外科病房楼的前提下,可一次建成。病房楼搬入新楼后,拆迁外科病房楼,建设门诊楼。待工程全部竣工后,拆除老门诊楼,并改造院前广场。
1.建设用地规整。现有场地内建筑陈旧,腾空场地作为新建筑的基地。建造新的住院楼、医技科室和急诊部分。拆一步,建一步,直至完成项目的扩建,体现可持续发展、流动建设的理念,保持了医院的正常运转,并带来了有保障的经济效益。
2.绿色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既是节地、节材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大拆乱建、避免浪费的控制条件。
三、山地用地,因地势设计,融入自然环境
(一)特点
这个类型的场地布置中,地形复杂,周围有较优越的景观资源,设计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及对人的尊重,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特点1:平整场地,减少土方平衡。
特点2:利用场地的变化造景,使得建筑宛若从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和谐共生。
特点3: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作为复杂地形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的依据。
(二)案例:福鼎市医院百胜新院区
工程处于福鼎百胜新区最北段,基地周围形成面溪背山望海的山水格局,环境优美。用地三面环路,其中西侧道路江滨大道为连接新旧城区的大动脉。用地内山体落差较大,并且与南侧两条市政道路存在巨大高差。工程力求塑造一所能够体现国际现代化医疗服务水平,集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1.场地分析。平整场地,减少土方平衡,控制造价,平衡功能与土方造价的关系。结合用地,进行了多种可行方案的分析比较。
方案一。优点:门诊病房分别沿两条干道布局,医技科室围合于中心。病房有较好的南向采光及景观。缺点:病房与干道距离较近,易受噪音影响。另外,门诊入口广场及病房入口广场较为局促,若建筑后退,必然对用地中最高点进行大的开挖,而且也只能形成一个狭长的院前广场。
方案二。优点:门诊病房围合医技中心进行布局。病房有较好的南向采光及景观。整个建筑群落顺应山势前低后高。缺点:病房大距离后置,会使整个场地进行大面积的山体开挖,而且病房设置过深,与干道人车流线的联系产生不便。另外,门诊入口仍然难于设置开阔畅通的院前广场。
方案三。优点:门诊病房以正南向作为主朝向,充分利用道路交叉口的地势较低的用地,作为开阔的入口广场。缺点:病房虽有南向采光,但是两病房产生自遮挡,其中一个病房的景观及午后采光受到影响。另外,作为整个建筑群落当中最大体量的病房部分过于局促,也过于集中,造成了建筑体量上的失衡。
最终方案。将建筑群落依山就势正南向布局,通过裙房及主楼型体转折与两条干道产生呼应。将道路交叉口的用地充分利用,设置开阔的院前广场,利于大量人车流的缓冲集散;利用西侧用地设置开阔的住院部广场,更加合理地组织医院两大人车流线。两病房舒展流畅、和谐共生,既取得南向采光又能观山望海,将外部优美的环境引入到建筑中来。整个建筑群落坐北朝南,背山临水,无论是为老城区还是将来新城区的就诊人群,都呈现出积极的建筑景观。
2.绿色设计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维持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土石方工程量和相应的建设投资,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破坏。对场地内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树木植被予以保护。
文|王晓航 成超 李雯 杨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