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远凯:“见再多生死都不麻木”

  医生必须得有一颗同情心和仁爱之心,见再多生死都不麻木,与患者感同深受;也可能会不耐烦,但一定要多理解、包容患者,如此才能当好医生,医患才能共克疾病。

  他目光如注,坚毅如剑,却始终闪烁怜悯之光,会为患者眼睛湿润;他师从孙燕院士成为“高徒”继而成为名师,却在坐诊时经常询问“徒儿”意见;他也时常接纳慕名而来的“关系户”,因为那更多的是一份份老患者推荐的“信任”;他出诊时,经常亲自打电话安排住院,只为患者病情紧急;面对患者无穷尽的疑问和不合理要求,他也会不耐烦,但很快就能克制住,并最终一一解答;他是中国医学最高奖——“吴杨奖”的获得者,但却始终目光向下,关注每一位患者、关注最基层的肿瘤防治工作,关注基层肿瘤医师的成长。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远凯教授。

  “我最想说的是,肿瘤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病,因此要重点提高基层医生对肿瘤早诊早治的能力!”藉由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得以走近他,发现一个卓越却感性、真实的石远凯,窥见些许他如何“炼”成大师的秘密。

  勤奋和坚持

  如今,如果要列出石远凯身上所有的头衔和荣誉,已经一口气难以说完。这一切并非凭空得来。在2013年中国医学最高奖——“吴杨奖”的颁奖典礼上,在众多促进成功的关键词中,石远凯选择了“勤奋”和“坚持”。

  上世纪70年代末,石远凯进入医学殿堂。1988年,正在中国医科大学读硕士的石远凯得以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博士,并师从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奠基人孙燕院士。在这期间,石远凯深受老一辈专家的感染和影响,学习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忘我工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并最终成为这些精神的继承者。

  不久后,他赴日联合培养3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石远凯的勤奋让他很快熟悉内科肿瘤学领域很多常规和问题。此后,他又赴美进修,很快地掌握了学科进展。在日本和美国期间,为了更多地学习和掌握国际上肿瘤内科的先进治疗和研究方法、完成他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石远凯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和心血。然而,在石远凯看来,这并不是最辛苦的。

  九十年代初,石远凯留学回国,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当时,国内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医院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在血液科进行。

  石远凯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当时医院的条件异常简陋,勤奋和毅力成了最大的“资本”。

  最让石远凯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缺乏设备,还要经常拉上患者到别的医院去做干细胞分离实验。那时正值冬天,北京一片冰天雪地,寒冷无比。石远凯和一个同事凌晨5点钟起床,带着患者在凛冽的寒风中打着那个年代北京特有的10元钱“面的”,到其他医院去做干细胞分离。回到医院后又要对采集的干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已是深夜……“那种饥寒交迫和疲惫,现在想想都发怵。”石远凯感慨。

  更漫长的艰辛还在后面。自体干细胞移植的风险很大,又因为是新疗法,没有成熟的经验和临床治疗的标准操作流程,一切都要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当时人手紧张,由于担心患者出现治疗的并发症,石远凯和同事两个人轮流全天24小时值班,就是不值班,他也一步不敢离开病房半步。那段时间,石远凯每天呆在病房,一连几个月都吃住在医院。

  就这样,一步步,一天天,靠着超人的吃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课题组突破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应症选择,诱导化疗时间,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冻存方法,移植预处理方案组成与剂量强度,移植后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课题组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实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特点的临床操作规程。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该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石远凯则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被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石远凯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倍感欣慰,“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此外,石远凯还在国内首先开展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观察了上千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他主持了多种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研究,在恶性淋巴瘤、肺癌、消化道癌、乳腺癌和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等恶性实体瘤的内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我国肿瘤内科治疗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付出就有回报。多年来,一系列荣誉纷沓而至。2013年,石远凯更是获得了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医学奖”的“吴杨奖”。

  “这个奖项是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颁发的,2013年是我进入协和学习、师从孙燕院士整整25周年!所以这个奖对我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吴杨奖”,石远凯十分珍惜,谈及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而孙燕院士也对“爱徒”不吝评价:“二十多年时间,石远凯就成为肿瘤内科青年学科带头人,并多次获奖,正说明他勇于担当,时刻在勤奋工作。他是机遇和勤奋‘苦’出来的专家!”

  门诊直击:医者仁心“一个好医生,设备和技术都只占一半,另一半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要有医者仁心!”石远凯经常这样跟学生们唠叨,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2014年1月26日上午,记者就亲身体验了一番他为13个患者做出生死抉择的惊心动魄的出诊历程,从中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那份医者仁心。

  一间不到10平米的普通门诊室,没有装饰,两张桌子,四把椅子,两台电脑,一张床就是石远凯特需门诊的全部“家当”。

  第一个患者就让石远凯陷入长达32分钟的答疑解惑之中。这位患者81岁,来自湖北,7年前因肺腺癌做了手术,经查目前出现转移。在仔细看完所有病历资料后,石远凯“建议做化疗”。但家属在“还要不要”再做化疗的问题上,纠结不已,并带来大量从网上、书上以及朋友那里得来的美国特效药动物实验的信息,与石远凯反复讨论。直到石远凯举了一个因为犹豫最后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期的例子,家属才终止讨论,决定“好好考虑化疗的建议”。

  “患者远道而来,虽然时间有限,也要尽量让他们问完所有问题,不留遗憾。”对待疑问重重的患者,石远凯总是给予足够的耐心释疑。而对于急症患者,他也是来历风行,急患者所急。当天就安排了3名急症患者直接入院。

  山东龙口45岁梅姓患者的CT让石远凯顿时色变,他快速站起来,在患者的脖子上摸了摸。

  “外院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得赶紧住院化疗,越快越好!你们拿个主意。”说话时,石远凯已经掏出手机,待家属点头,他立刻拨通了住院部负责人的电话,“希望腾出床位,马上安排一位梅姓患者住院,需要再做一次活检确诊,尽快手术!”

  放下电话,石远凯才跟患者解释,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病情发展非常快,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但是如果治疗及时,控制效果会比较好,所以不能有丝毫耽误。一直沉稳的患者眼眶瞬间通红,妻子哽咽着千谢万谢。

  一脸的紧张没来得及释放,又是一位淋巴瘤患者,只有21岁。当得知他还是一名给排水专业的大三学生时,石远凯低下头,手指在额头上来回擦了几次,抬起头,轻声却坚决地说,“马上住院吧,我给你安排!不能再走弯路了。”那一刻,记者发现石远凯的眼眶是红的,还有些湿润。

  接下来,是持续的沉重:一个患者病情太复杂没法确诊,另一个患者需请放射科会诊,还有一个患者“开药回家治”……诊室的空气一度凝固。

  “给癌症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建议,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尤其到我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疑难严重患者。”

  尽力挽救生命,让家属和患者看到希望,有时候石远凯也委婉地给出让患者放弃治疗的建议,“因为,有时候放弃也是为患者及家属考虑,让他们免受不必要的奔波、身心之苦,减轻经济负担。”

  而他自己能力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

  最后,3个小时的门诊,还是以最后一位患者被石远凯紧急安排住院治疗结束。

  “都说大医院的号难挂,门难进,住院更是难上加难,但石教授向我们患者敞开善良和爱心之门,就变成另一番景象。”梅姓患者的妻子说。

  做好医生也做好老师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门诊中,石远凯的学生始终在为他做着录入资料、分配门诊的工作。但石远凯并没有忽略他,时不时地叫上学生一起看CT,询问学生的看法和诊断意见。

  “你知道美国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特效药实验呀?”在回答第一个患者一系列疑问的过程中,石远凯希望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更确切的信息,以帮助患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而更多的时候,却是他有意识地在教育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施案例教学。

  “来,一起看看片子,说说你的想法。”在诊断21岁大学生、那个无法确诊的患者时,石远凯就这样叫学生跟他一起看片子,发表看法。听话语,好像是在跟学生商量,但石远凯有自己的目的,“不能让学生为了输入患者资料而输入资料,而是要了解患者情况,进行思考,不同的病例都接触、思考了,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成长。”

  石远凯认为,这种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尤其是年轻住院医师最好的办法,所以,他希望学生能利用好这个机会,多学习,快进步。

  “别看他是大专家,实际上他细心、平易近人,是一位对学生关爱有加的老师。”每次逢年过节,学生郏博都会收到来自石远凯的问候短信:“祝你及家人节日快乐!”

  短信虽短,但郏博视其为一种莫大的、暖暖的鼓励,每次都将其小心保存珍藏。

  石远凯教育过的学生多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但这样的暖人细节,在学生们的心里却留下了很多:出去吃饭时,老师会想着给没吃饭的学生带一些回去;出去开会,听到好的内容,他都会赶紧打电话叫学生们来听一听;学生凌晨5点给他发邮件,十分钟后居然会收到回复“邮件收到,辛苦了!”

  “没有太多言语,就是这些小细节,深深感动、感染并鼓励着我们。”郏博说,很多学生为自己能幸运地师从石远凯而自豪,他们都希望能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做好医生,也做好老师!”

  “关系户”多是老患者推荐

  《中国县域卫生》:我发现,在门诊的13个病人里面,似乎有3个“关系户”?您怎么看待“关系户”?

  石远凯:是的。“关系户”这样的事在当前医疗界确实存在,主要是因为医患信息不对称、对医生医院缺乏信任导致的。因此,反过来说,“关系户”也是患者对医生信任的一个表现。找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原来的老患者介绍来的,今天的3个都是。这是他们出于对我的治疗技术甚至我这个人的认可。有很多十几年前的老患者,最后都去世了,但家里人又介绍同事、亲戚来,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信任在里面啊。因此,对于这些老患者介绍来的患者,我都尽量答应下来。还是那句话,肿瘤患者都不容易,找到我了就是一种缘分,能直接帮助他们,为什么要他们东奔西走,走弯路,走冤枉路?

  《中国县域卫生》:您会特别“优待”这些“关系户”吗?

  石远凯:我一直是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来我这里的患者。虽然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是患者到我这里了,我就一定尽心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少走弯路,至少踏实、无疑惑或者无遗憾地返回。你看到的,我当场打电话给安排的3个患者都不是“关系户”。

  安排住院只因病情紧急

  《中国县域卫生》:您给患者当场安排住院的依据是什么?

  石远凯:病情的紧急严重程度是最主要的依据。比如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遇到这样的病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医院每个医生都会给尽快安排住院治疗。当然,也会考虑到患者年龄、家庭情况:45岁正值壮年,是全家老少的顶梁柱;21岁的大学生是全家乃至社会的希望。在现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很无奈,但也是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价值的选择。

  《中国县域卫生》:现在想住院尤其是住进咱们这样的大医院,是非常难的。但在您这里,一个电话就能轻松搞定。是不是因为您是医院的副院长,是大专家?

  石远凯:不是的。只要病情紧急,医院有条件我们每个医生都会这么做,也都能做到。其实我们都不希望患者有这样紧急严重的病,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残酷的打击。

  提高基层肿瘤早诊早治能力

  《中国县域卫生》:我还注意到,门诊的13个患者都来自外地,你怎么看?

  石远凯:我也注意到了,不仅是外地,而且大多数还是来自小城市,甚至农村。这也是我一直最担心,也最想说的事情:肿瘤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病,所以基层一定要强大起来,做好肿瘤的早诊早治工作,这样就不会有这么多患者到北京等大城市大医院来看病。而且肿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患者的风险和痛苦程度就能减少,家庭的负担也不会那么重。

  《中国县域卫生》:但目前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不强,对县乡医生来说肿瘤更是“高难度”疾病。怎么办?

  石远凯:这就需要提高县乡尤其是县(市)级医院医生肿瘤早诊早治能力。途径有两个: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引入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加强对现有基层医生的肿瘤知识和规范化诊疗培训,让医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肿瘤治疗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其实,国家早就出台了《县(市)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诊疗规范》,其中,对肿瘤是什么,发病的原因、如何诊断以及治疗原则等肿瘤诊疗知识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需要基层医院医生加强学习和应用。

  见再多生死都不麻木

  《中国县域卫生》:结合您成长、成才的经验,给我们基层医生一些成长建议吧?

  石远凯:要成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勤奋、能吃苦。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事关生命,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勤奋、能吃苦,不断学习、积累、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医术。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要注重科研,有科研意识,善于把掌握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再就是要有人文关怀精神,这一点很重要。每一位患者都不容易,肿瘤患者更不容易。所以,医生必须得有一颗同情心和仁爱之心,见再多生死都不麻木,与患者感同深受;也可能会不耐烦,但一定要多理解、包容患者,多想他们的不容易,如此才能当好医生,医患才能共克疾病。否则,是当不好医生的,技术也不会得到提高。

  文/本刊记者 王艳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