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选择了海南
- 来源:农财宝典农场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业,海南,热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9 12:22
椰风海韵,南海明珠;物华天宝,热带宝库。
海南,中国第二大岛屿,美丽富饶之地。它有着婀娜多姿的海岛风光,魅力四射;也因琳琅丰饶的物产而天下瞩目,举世闻名。
它被称为“菜篮子”、“果盘子”,是国民餐桌的重要供给;它是无可替代的南繁育种基地,让希望和丰收代代延续。
热带季风气候充沛的阳光雨露,加上丰富多变的海洋环境,让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宝地。得上苍眷顾,接天地灵气,海南注定是农业王国的“真命天子”。
《海南省志.农业志》记载,“本岛的原始农业起源于至今约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在河流中下游开展渔猎耕作活动。”岛民最先栽培的是薯蓣块根块茎类作物,其后随着砍倒烧光、刀耕火种方式的兴起,稻作农业初现端倪。
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自古就出产各种作物。它是我国栽培棉花最早的地方之一,宋末元初时期的“布业始祖“黄道婆,就是在崖州(今三亚)习得纺织手艺,回家乡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传艺。麦类作物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清代的《琼州府志》有记,“麦之类三,曰大麦、小麦、荞麦”。
海上资源也助力农业发展。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海上贸易兴盛一时。宋人王象之指出,“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万也。”在近代,海南又不断从海外引入橡胶、咖啡、可哥、油棕、海岛棉、木薯等新作物品种,并推广到大陆。
及至现在,海南种植业已形成了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作物“三足鼎立”的局面。2013年,海南建成300万亩冬季瓜菜生产基地,每年出岛产品300万吨;建成20万亩南繁制育种基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推广的5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80%都经过南繁选育或加代;橡胶产量达40万吨,占全国的一半……种种业绩,不胜枚举。
目前,海南已建立了基本覆盖全国重点城市的20多个驻岛外农产品流通办事处和产销地视频系统,建立了环渤海(海南)热带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作为中国餐桌的供应基地,这里不仅出产各色家常菜品、果品,还有被喻为“总统菜”的临高空心菜,以及文昌鸡、东山羊、加积鸭和各类丰富的水产美味,可谓“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自然资源是海南农业发展的原动力。热带国土是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据统计,中国热带地区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其中超过1/3在海南岛,而占全国国土面积0.1%的最为稀缺的中热带国土,则全部集中在海南岛南部。
政策部署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当地大力促进资本流动,开发稀缺资源。1996年,海南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确定把海南建成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果断突破“以粮为纲”传统农业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根据海南省统计局的数据,仅是2005年与1987年相比,海南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就已是成倍甚至百倍增长。例如,瓜菜增长了5.9倍,水果增长了9.38倍,水产品增长了12.38倍。其中芒果最为突出,增长了134.7倍。
具体产业政策方面,海南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2009年,海南放开化肥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化肥供应,促进化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农药经营方面则经历了更多的曲折和探索。1997年,海南省在全国首先放开农药市场;2009年,“毒豇豆”事件促使政策发生转变;2010年7月31日,海南政府发布《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十余年间,海南农药经营经历了从专营到完全放开经营,再到批发专营、零售经营许可相结合的制度。
海南农药改革历经波折,引发热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海南农业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息。全省5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8.5%)仍在辛勤创造着财富。而全省每年约80-90万吨的肥料用量、约8-10亿元的农药用量,也昭示着海南农资市场的巨大商机。
相关政策对海南农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9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海南建设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而在2014年3月,海南省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时也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优势农业品牌。
海南农业前景无限,以此为依托的农资行业也一片光明。可以说,海南是农人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农资人士开疆拓土,创造财富的宝地。
《农财宝典》记者 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