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研究进展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静脉输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24 07:47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的途径,静脉中微粒污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的拔针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满足了人们对静脉输液技术更高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技巧;护理
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也是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从静脉输液技术应用进展可以看到,静脉输液这一常规护理操作已被赋予了新内涵: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宗旨、以利于临床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为目标。现将静脉输液的预防与对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输液用具的安全管理
1.1传统静脉输液术
传统静脉输液术即金属针穿刺外周浅静脉的有针静脉输液技术,主要是头皮针穿刺,用于短期输液治疗、静脉穿刺条件良好、患者合作、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小等情况。使用头皮针输液应注意保护和计划性选择,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时发现和处理液体不滴和外渗、针头脱出和堵塞等异常情况。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的速度,动作轻稳是静脉穿刺成功与无痛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不同部位耗时不同,前臂、手指、足背、头部静脉进针时间与手腕、手背静脉相比要长,足背和头部静脉穿刺时间更长,提示足背和头部浅静脉穿刺是应放慢速度缓慢进针。
头皮针适用于输注刺激性小的溶液或药物、输液量少、输液治疗少于4小时、输注时间在3天内的患者。
1.2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
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开创了无针静脉输液的先河。此法穿刺次数少、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留置针适用于反复穿刺、输液时间在3-10天的患者。留置针5天以内为安全期限,常规留置时间为3-5天[1]。
1.3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
根据穿刺点不同分为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的上腔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的下腔静脉置管术[2]。
中心静脉导管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插入导管相对较短、穿刺成功率高,不受输入液浓度于PH值的限制,输入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不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血管的并发症少,可广泛用于输入静脉高营养、化疗药物、大量输血补液及中心静脉压测定。
1.4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
PICC导管从肘部粗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首选贵要静脉,植入长度40-45CM达上腔静脉。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无创伤、感染率低、穿刺风险减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送管路径长,在送管过程中可能遇到静脉瓣或血管走向异位导致无法顺利到达上腔静脉,需要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置管时间长,成功率也受到影响。PICC穿刺主要依靠护士的视觉和触觉进行而造成穿刺困难。
PICC导管可以避免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可在患者床旁插管,保留时间长可留至一年,感染发生率较低。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2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2.1常规单根止血带结扎法
护理人员至患者床旁完成适当宣教后,先选择好拟穿刺静脉扎止血带,然后松开止血带,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后重新扎止血带行静脉穿刺。此法避免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引起末梢循环缺血缺氧造成的回血慢及肢体麻木等不适。
2.2两根止血带结扎法
对不能配合握拳的儿童,肢体瘫痪者,明显水肿和肥胖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从该部位可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一针见血率达97%。由于此法有别与常规操作习惯,故操作后必须及时松开两根止血带,谨防意外。
2.3扎止血带的要点
止血带的位置一般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40~120s为最佳时间,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限,并以扁状止血带替代圆管形止血带,以保障远端静脉充盈度。
3静脉置管过程的安全管理
3.1穿刺、置管、固定护士应选择合适的血管,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良好的周围静脉充盈度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前提条件,输液前排气是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发生空气栓塞。
3.2皮肤消毒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干预,对有效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有着积极的影响。常用的皮肤消毒剂有络合碘、2%的氯已定、75%的酒精。静脉穿刺处皮肤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留置后静脉炎的发生。
输液器调节开关放置在过滤器24CM以上进行穿刺,针头进最好,穿刺的成功率、合格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疼痛程度均降低
3.3管道维护对血管内的导管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定期冲洗,将管内的残留药液冲入血液,以促进和保持导管通畅,冲管和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
3.4拔针静脉输液按压不当,不但会造成穿刺部位淤血胀痛,而且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妨碍血管修复,影响再次穿刺。静脉穿刺时,针尖在皮下前行少许方进入血管,因此,存在皮下进针点和血管壁上两个针眼。拔针后若只按皮肤进针点,血管进针点未受压,血液将流出形成局部血肿或淤斑。采用大鱼际按压法可减轻皮下淤血和局部疼痛。嘱患者边按压边将输液肢体上举至心脏水平位以上也可减轻针眼处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现象。最佳的拔针方法是能够将患者对拔针时的疼痛反应,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及针头回血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打开输液器开关,顺毛发生长的方向向下撕敷贴,有患者自己按压效果良好。拔针时扩大按压穿刺部位,采用3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合力按压输液处静脉3~5分钟[3],取得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并迅速的建立静脉通道至关重要,静脉输液是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输液治疗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痊愈时间。护士在临床中应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技能、有效沟通及健康教育能力、加强职业防护、提高输液治疗护理的安全性、提高患者输液治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焰.提高急诊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方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1):47.
[2]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357.
[3]黄琳.静脉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
张玉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