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诊断与CT扫描诊断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检查效果。方法:本院近年来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以及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对本院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脑出血的符合率为80.0%,CT扫描诊断脑梗的符合率为91.2%;结论:相对而言,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高于临床诊断,然而对于非典型疾病,应将CT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结合,从而提高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脑血管病;临床诊断;CT
传统医学领域在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时,往往仅采用临床诊断的方式进行,其误诊的概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命健康。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领域的进步,CT诊断已在入院检查中全面使用。而CT的问世以及诊断技术的成熟,使得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大大提升[1]。本院近年来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将其临床诊断结果与CT扫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综合数据,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本院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分布在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患者在入院接受检查时,其临床症状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对于脑出血以及脑梗患者的诊断,以CT扫描的结果为标准;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则以临床诊断的结果为标准。
1.3检测指标以及分析方法
对比本院所收治的50例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以及CT扫描结果,对其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以及处理,对于所有患者统计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来分析,而计数数据使用x2检验来分析。
2结果
2.1本院收治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本院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60岁 60~70岁 总计
男性患者 2 3 4 14 5 28
女性患者 1 3 3 10 5 22
总计 3 6 7 24 10 50
根据本院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收治的50例患者中,50岁以上的患者为34例,占全部患者的68.0%。
2.2临床诊断与CT扫描诊断的诊断对比统计情况。
根据本院的统计结果显示,CT诊断脑出血患者为15例,而临床诊断中脑出血的误诊病例为3例,占20.0%,临床诊断中将3名病患误诊为脑血栓,其原因在于单纯采用腰穿诊断不能完全准确的判断脑血管病的类型。而在脑梗塞的诊断方面,CT诊断脑梗塞患者为31例,而有3例患者的CT扫描结果为仅观察到出现脑萎缩或者为未见异常,其检出率为91.2%。
3讨论
对于早期脑出血的患者而言,在进行CT扫描检查的过程中,其图像会表达出密度相对较高的阴影,因而医护人员能够对该类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其准确率能够达到100%。临床诊断对脑出血疾病一般易误诊为脑梗塞,其原因在于仅仅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腰穿诊断并不能完全对该疾病进行判断[2]。
而在脑梗塞的诊断方面,包括脑血栓等疾病CT扫描影像则将会显示出密度较低的阴影。对于脑梗塞发病初期的患者而言,其图像中常常不会出现阴影,因而在对疾病进行判断时,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为脑梗塞。然而脑梗塞患者CT扫描阴影面积的大小,数量等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脑出血。部分患者在进行CT检查时,其医学影像中存在阴影,然而临床症状却表现为脑出血的症状,在20天之后的CT检查中,阴影消失。因而在对脑梗塞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将CT扫描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3]。
在对患者运用CT进行检查时,其医学影像中所表现出的阴影,是由于患者的脑部结构或者状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所造成的。部分脑血管疾病能够致使患者的脑部相关组织出现病变,其密度、体积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则能够通过CT扫描在其结果中真实的反映。因而在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CT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然而在部分脑血管疾病的检查诊断过程中,其图像可能存在伪影的情况,尤其是针对非典型的阴影,医护人员应结合临床诊断结果,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大幅提高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唐小锋,盖青竹,张光辉.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成像优化方案初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1(02):84-85.
[2] 夏菁,周维智,刘晓红.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04):108-109.
[3] 王庆军,王勇,蔡剑鸣.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壁面积的测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04):2514-2516.
毛志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