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肌电生物,脊髓,神经源
  • 发布时间:2015-01-21 16:08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康复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疗程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尿次数减少、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排尿症状得到巨大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常规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效果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4)12-0004-01

  因各种原因损害了脊髓结构、功能,造成损伤水平以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脊髓损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临床上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就是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控制膀胱的周围神经或中枢损伤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作神经源性膀胱[1]。若是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处理不当,会导致结石、尿路感染、肾盂积水、甚至肾衰竭等问题。其中,肾衰竭是导致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多样,本文旨在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法对治疗该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康复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34.8±4.79)岁;实验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35.3±5.91)岁。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尿潴留或自主排尿但尿流中断、排尿时间较长或者残余尿量大于100ml。排除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尿失禁患者、泌尿系感染患者、导尿不顺利的患者、尿道内压疮患者。110例患者中,45例颈脊髓损伤,52例胸、腰脊髓损伤,13例圆锥、马尾损伤。根据ASIA进行残损分级,14例A级,33例B级,48例C级、15例D级。54例尿潴留、无自主排尿患者,46例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或等于100ml患者,10例有自主排尿但排尿异常患者。疗程为2周到一年,平均治疗时间为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手法排尿(Valsalva屏气法、挤压法、按摩法等)、逼尿肌反射诱发排尿(像扳机点排尿法、耻骨上区轻扣法)等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法辅助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选取AM800,在安静的环境下,患者采取半卧位,治疗师告知患者训练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设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

  1.3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残余尿量、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2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和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尿潴留、无自主排尿患者,两组各27例;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或等于100ml患者,两组各23例;有自主排尿但排尿异常患者,两组各5例。经治疗,两组患者状况均有所改善。每组各27例尿潴留、无自主排尿患者,实验组有20例可以自主排尿,占74.07%;而对照组有14例可以自主排尿,占51.85%。每组各23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100ml的患者中,对照组有16例残余量降到100ml以下,占69.57%;实验组有20例,占86.96%。10例有自主排尿但排尿异常的患者均状况良好。对比各项指标,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保持泌尿器官形态和功能、减少患者尿路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膀胱管理的重要环节[2]。评价膀胱管理的标准是:导尿管不长期留置、建立和维持无菌尿、泌尿系造影正常。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要恢复膀胱功能大部分依靠膀胱功能训练。有规律的排尿、停止导尿、没有以及少有残余尿量、没有尿失禁尤其是滴漏性尿失禁是膀胱管理的理想目标[3]。SCI后尿潴留和可自主排尿但排尿时间过长或残余尿量较多的患者,通常是因为无法感知不同充盈程度的膀胱或者在膀胱不同充盈程度时无法维持足够的膀胱内压,也就是说无法通过对膀胱内压的感知启动排尿过程或无法使排尿过程持续至排空膀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使用了生物反馈的方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患者简单易懂的方式,训练患者,使患者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调动了患者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其能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病治病的效果。

  经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廖利民,丛惠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11):725-729.

  [2]陈亚平,杨延砚,周谋望等.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17-119.

  [3]Joel A.Delisa.(南登昆,郭正成主译).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第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1,440.

  吴晓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