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产后抑郁,孕期,心理
  •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4

  摘要:已成为生育主力军的“80后”,他们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是否会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而出现产后抑郁,这些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婴儿的生长发育、智力行为发育、家庭及社会均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探讨相关护理对策,对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提高母儿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产后抑郁;孕期心理;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4)12-0047-01

  产后抑郁症(post partum depression,PPD)于1968年由Pitt首次提出,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产后抑郁发生率在国外报道为3.5%~33.O%,国内为11.38%~15.01%。表现为易激惹、焦虑,沮丧、恐怖等,有时还会陷入错乱或嗜睡状态[2]。

  PPD对母儿的影响:

  由于抑郁症产妇神经内分泌变化显著,加之躯体及心理的变化,缺乏主动吸吮,对乳头刺激不够从而对下丘脑泌乳抑制因子抑制减弱,导致垂体分泌泌乳素减少,促使了产妇用代乳品或拒绝喂哺,从而影响婴儿吸吮乳头及乳房排空。乳汁量进一步减少,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信心,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后抑郁的母亲,对其婴幼儿表现出较多的无反应、反应迟钝或消极情绪,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及早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影响了婴幼儿的气质和行为发展,导致婴幼儿气质困难,以及对外部世界知识获得长时记忆等语言和认知的发展。

  一、PPD发生的相关因素

  PP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有关。

  1.生理因素:妇女从怀孕至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后期体内生殖激素比怀孕期增加l0倍,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消退,致使体内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活动中枢。同时,孕产妇的健康状况对产后抑郁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后伤口愈合不佳、排尿困难、乳房涨痛、伤口疼痛与不适等,使孕产妇感到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不舒适,易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此外,产妇经过分娩。身体疲劳,神经机能状态不佳,进一步促进内分泌机能变化,促使感情脆弱,依赖性增强,导致任何刺激均可引起心理失常。

  2.孕期心理情况:研究显示[4]孕期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孕期无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产妇,31.1%孕晚期有抑郁症状的孕产妇,其抑郁症状会持续到产后,说明孕期心理状况是产后抑郁症的一个有意义的预测因子。

  3、社会支持:童盛华等采用产后EPDS抑郁评分与SRSS的社会支持总分调查显示,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越高[5],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种类型,主观支持主要指个体的主观感受,包括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主要与产妇的个性特征有关。产妇产前的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6]。客观支持是指可见的、实际存在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及家庭、朋友、同事等的支持。对于产褥期产妇来说社会支持绝大多数来源于家庭。张红[8]的研究显示,产后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部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明显低于正常产妇。

  二、PPD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目前,把选择性5一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作为产后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目前的研究显示,母乳哺乳益处大于药物不良反应危险性,有利于长期维持剂量治疗。对于伴精神病性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可小剂量服用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阿立哌唑等。

  3、心理治疗:研究结果提示,运用心理疗法如:健康教育、音乐疗法、认知疗法等治疗产后抑郁症,在治疗4周后,其疗效和抗抑郁药无显著性差异,且没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三、相关护理对策:

  1、产前

  1.1 鼓励其按时接受产前检查,通过与医务人员交流,了解自身和胎儿的情况,有利于调整焦虑情绪。

  1.2 对孕产妇做好分娩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使其充分了解分娩的过程和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早了解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措施,减少产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2、产时

  2.1 提倡导乐陪伴分娩:导乐分娩是指由一位有分娩经验的或接生经验的妇女为产妇提供持续的产前、产时、产后的身心帮助和支持,使产妇顺利完成分娩过程,通过导乐陪伴分娩,引导初产妇正确对待角色转换及应承担的责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有效减少和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2.2 古灼认为有效的指导和非语言性交流而产生的心理支持均有利于减轻产妇心理压力,使其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同时指导产妇运用爱力自然分娩呼吸减痛法,能有效减缓分娩产生的疼痛,减轻产妇的紧张、焦虑情绪。

  3、产后:

  3.2 产后康复训练:给产妇创造良好和安静的环境,保证产妇有足够的休养时间。指导产妇做些放松技巧,进行产后恢复训练,根据具体情况做保健操,早期锻炼,可促进子宫复旧、防止乳房下垂和产后肥胖,消除产妇由妊娠到分娩所引起的身体改变和不适,促使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3 产后随访:产后6周内是产后抑郁症的好发期,应定期随访,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产后抑郁症.

  四、总结:

  产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之一,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应激因素的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亦有增加的趋势,从而对母婴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产后抑郁,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大关注。通过本文综合分析与概括,产妇的心理状况需加强关注。作为护理人员,需加强产前及产褥期健康知识的普及,实施有效地心理帮助,做好产后抑郁的干预,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0

  [2]崔艳杰,孙秀发.产后抑郁的病因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4(4):166.

  [3]陈萍.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28(5):132.

  [4]张颖,王燕.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9):4170

  [5]童盛华.产妇产褥期发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护理与康复,2009,8(1):15

  [6]刘小翠,吴爱勤.产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项研究.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4)

  [7]陈小英,陈友华.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临床医学,2010,11(8):115

  [8]张红,李晨虎.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922(4),206

  王爱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