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艾滋病,青霉菌病,临床
  • 发布时间:2015-01-22 13:31

  摘要:目的:对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175例,对其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的临床体征主要包括淋巴结明显肿大、贫血、咳嗽、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给予病人针对性治疗后,有130例达到治愈标准,出现15例死亡病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多表现出贫血、咳嗽、发热、皮疹等临床特征,外周血CD4+低于50个/uL的病人是高发人群,而首要治疗药物是两性霉素B,加以斯皮仁诺进行维持性治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临床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4)12-0056-01

  艾滋病病人因免疫缺陷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具有病死率高的特征。马尔尼非青霉菌属于艾滋病的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其传播媒介以竹鼠为主,常见于相对潮湿的城市中,例如广东、湖南、江西以及福建等。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本身不具备特异性,以至于多数病人在患病后未能接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死率[1]。鉴于此,本院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了175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旨在研究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的相关临床特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75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男女比例为160:15;年龄在2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5)岁。其中,有105例病人为农民,35例无业人士,20例为个体商,5例为白领,10例为教师,所有病人均为性传播。

  1.2 方法

  ⑴给予所有病人检测马尔尼非青霉菌,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鉴定其血培养。本次检验操作均在细菌室内执行,给予病人采集足量静脉血,并将其放置于专业的血培养瓶中。

  ⑵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措施。首先以两性霉素B作为主要药物进行治疗,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首次用药以5mg左右为最佳。给予病人加用5mg地塞米松,以防两性霉素B出现药物反应。

  ⑶根据病人耐受程度与临床表现逐渐增加药物使用量,将一个疗程设定为2-3周。治疗一个疗程之后,加用200mg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每天2次,并维持治疗至CD4+大于100个/uL。

  1.3 疗效评定标准

  若病人的体温已恢复正常,肝脾肿大症状已迅速回缩,皮疹和肺部病灶已吸收,且2次血培养均显示为阴性则为痊愈。

  2.结果

  2.1 病人的临床体征

  本组研究对象的起病普遍较慢,临床体征主要包括淋巴结明显肿大、贫血、咳嗽、发热、皮疹、肝脾肿大等。

  2.2 影像学信息

  有75例病人肺部的影像学发生改变,肺间质出现明显病变区,纵隔淋巴结明显肿大。

  2.3 检验结果

  外周血CD4+低于50个/uL的病人有143例(81.71%),外周血CD4+低于50-100个/uL的病人有30例(17.14%),外周血CD4+大于100个/uL的病人有2例(1.14%)。检查发现有105例病人的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谷丙转氨酶出现轻度异常症状,均为超过150U/l,且所有病人在马尔尼非青霉菌培养方面均阳性。

  2.4 转归与治疗情况

  本组研究对象有130例病人达到治愈标准,治愈率达74.29%,出现15例死亡病例,死亡率为8.57%,有30例病人因主客观因素自动出院放弃治疗。痊愈病人在四周之后接受抗艾滋病的病毒治疗,治疗两周之后已全部出院。

  3.讨论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患上艾滋病的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也对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属于一种危重型疾病,具有较高死亡率。一般情况下,若机体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大多不会感染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但是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降低之后,就会并发该疾病[2]。在本组研究对象中,外周血CD4+低于50个/uL的病人有143例(81.71%),可见该病症主要发生于外周血CD4+低于50个/uL的人群中,并且会对多个器脏造成直接影响,导致肺部出现间质性的改变,肝功能相关指标也会呈现出轻度异常状态。

  马尔尼非青霉菌通常会对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造成严重侵犯,导致机体的皮肤表面出现较多皮疹,常见于躯干上部与头面等部位,初见时是斑丘疹,逐渐发展成疱疹和脓疱疹,且皮疹中央会迅速坏死,疹间的皮肤相对正常,但会出现瘙痒感,并极易溃破。当疱疹溃破之后,会溢出大量分泌物,呈淡黄色,干燥之后才能逐渐结痂。针对该病症,若临床医师缺乏经验够认识不够,都可能会出现误诊的情况,不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还会增加其病死几率。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的皮肤可能会出现感染症状,伴随着咳嗽、高热、贫血以及消瘦、肝脾肿大等症状的出现。若病人经诊断已确诊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之后,需及时予以培养学真菌。在本组研究对象中,所有病人的血培养都显示出阳性的马尔尼非青霉菌,其血培养具有较高阳性率,因此可将其视作病人的诊断依据。韦现阁[3]等人认为,诊断该病症还可以通过骨髓培养的方式实现,这与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基本相符。

  笔者将175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非青霉菌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又以中年的男性病例最为常见。针对这类型病人,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加大疾病知识的宣传强度,通过宣传与灌输艾滋病的相关防治方法,最大限度控制艾滋病的肆意传播。与此同时,针对艾滋病病人,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危重型疾病救助的针对性政策,旨在帮助艾滋病病人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从而不断提升病人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杨坤,王静.骨髓细胞形态学检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J].医学信息,2013,26(30):53.

  [2]吴碧君,汤庆,周爱群,梁惠颖.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腹部超声表现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3):246-248.

  [3]韦现阁,李荣敏,陈春妮.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11):158.

  肖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