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应用在骨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中的临床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预防,骨科,抗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2 13:40
摘要:抗菌药物自上世纪问世以来,便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而如今却不断出现乱用滥用的现象。为了以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小耐药菌的滋生和扩散,须要严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笔者对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581例骨科手术病历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探讨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骨科手术的疗效。
关键词:预防性应用;骨科;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4)12-0059-01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同时出现了乱用滥用的现象。我们对本院2009年1月至9月骨科手术科室的出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以了解骨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希望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9月我院骨科手术科室出院病历,按随机抽样方法,共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44.5岁;手术最短为25min,最长为9.52h,平均手术时间为3.52h;平均住院天数(16.1±7.5)d。
1.2 调查方法
对125例骨科手术病例全部进行回顾性调查,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时间、出院时间、诊断、手术名称、手术起止时间、术前和术中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累计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数和时间、治疗结果等。据此统计骨科各科室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手术患者术中应用情况。所得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125例骨科手术患者有I类切口70例,Ⅱ类切口55例,III类切口5例。择期手术100例,非择期手术25例。手术持续时间为10-410min,平均(85.6±59.2)min。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5例患者中,100%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使用1种抗菌药物者50例,先后使用2种抗菌药物者35例,使用了3种的40例。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少数为口服或外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为1-18d,平均时间为7.5d。
2.3 抗菌药物种类
本次调查涉及抗菌药物共计三大类10个品种,主要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的5种抗菌药物依次是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加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伊诺沙星。
3 结论
本组骨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0%,高于全国医院调查结果,其中85.0%用于预防治疗,且均为全身治疗,这可能是由于我院收治的高危骨科患者比较多造成的。骨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越多;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反而越高。从骨科手术125例患者中,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的75例,感染率比使用单一种高效抗菌药物感染率高。主要原因为:手术前的选用抗菌药物缺乏连续性、科学性、随意性大;未按有关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指征,导致用药品种过多。同时本组资料中只有15例患者做了药敏试验,多数为经验用药。经验用药特别是由于长时间、大剂量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会破坏自身的菌群生态平衡,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于抗菌药物的筛选作用,耐药菌获得大量的繁殖机会而造成感染。同时我们知道,在手术前30min~1h给药。术中达到有效预防感染的血药浓度效果最佳;术后延迟使用或者给药浓度低,途径不当效果较差;若用药时间延迟致7d以上,可明显改变感染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抗菌药物使用的平均时间为7.5d。还有术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较多,且有的用药品种与术前皮肤过敏试验的种类不一致。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前者品种较多,后者就诺氟沙星1个品种,该药需注意不能用于18岁以下的患者。因此有必要加强术中规范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4 预防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骨科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提高骨科手术治疗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也说明了我院骨科用药规范性。但是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伤口感染、疗效不好、无疗效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因此有待进一步改善用药方法和药物种类。近年来抗生素乱用、滥用现象广泛存在,且频繁发生,迫切需要各个医院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体系,需要医院各部门相互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指导细则,并及时对其考核和评价;充分发挥药物监督部门、医务处和感染科等部门的作用,并设置监督细则实施程度的监督部门我院骨科手术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宏观调控措施十分必要。首先应由医疗管理部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用药质量评价标准,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并将考核与其利益挂钩;各医疗机构也随之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临床用药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由医务处、感控处牵头,联合药剂科临床药师等有关人员,共同组成临床用药检查小组,对临床用药进行培训、指导、检查与考核;其次,应加强对抗菌药物销售管理,避免不正当竞争;临床医师应经常培训,反复宣教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规范留取标本,进行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并结合临床疗效与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制定合理的用药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的出现与扩散,从根本上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参考文献:
[1]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59
[2]蒋桂娟,黄晓明,冯晓.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4):988
[3]陈瑞玲,赵志刚.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杂志,2008,19(8):573
杨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