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胃癌化疗中的比较及护理体会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PICC,化疗,胃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22 12:10
摘要:目的:主要对比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IVC)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将90例胃癌需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PICC,两组都配合使用便携式化疗泵进行化疗。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疼痛、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病人护理包括了心理护理、PICC护理、静脉留置针护理、便携式化疗泵护理、健康教育等。结果:PICC组病人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89%、6.67%。而静脉留置针组病人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3.7%、40%,与静脉留置针组相比,PICC组静脉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化疗在使用白便携式化疗泵的基础上,选用PICC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轻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PICC;静脉留置针;便携式化疗泵;胃癌;护理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61-6035(2014)12-0032-02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胃癌的发病居高不下,胃癌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及放化疗,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化疗为其常用治疗手段。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患者常常承受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痛苦。由于血管的破坏,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下一周期的治疗。PICC导管是一种从外周静脉导人而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术。其优点是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方便静脉治疗通道,特别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不仅减少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保障化疗药物安全、准时输入,保障治疗顺利完成[1]。本研究拟比较PICC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其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我院肿瘤科的胃癌患者,共90例。随机将其分实验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实验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7~74岁;其中,普通类型31例,包括乳头状腺癌12例、管状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5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特殊类型癌14例,包括鳞癌4例,腺鳞癌6例,类癌2例,未分化癌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其中,普通类型30例,包括乳头状腺癌13例、管状腺癌6例,低分化腺癌4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4例;特殊类型癌15例,包括鳞癌5例,腺鳞癌7例,类癌2例,未分化癌1例。
两组间发病时间、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血实验室检查等。患者或家属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无化疗禁忌证。
1.2 PICC穿刺置管
对照组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两组都配合使用微量输注泵进行相关肿瘤的标准方案化疗。两组患者采用静脉穿刺方式置入化疗输液管,其中对照组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DN材料制成的型号为20~22G静脉留置套管针。选择前臂弹性好、粗易固定的静脉,留置时间3~5d,最长不超过7d。实验组用同一公司的三向瓣膜式单腔静脉导管,测量穿刺点至中心静脉的长度,一般长度约45-60cm[1],穿刺成功后,用稀释好的肝素盐水封管,再消毒穿刺点,用透明护贴固定,术后需X线拍片以确定导管位置。然后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将两组患者的置管连接DL-S100一次性使用输注泵,泵内按5-Fu1200mg/m2及5%葡萄糖注射液加至100ml并排尽空气,填好治疗卡并粘贴在化疗泵上,确定一次性输注泵中的液体无渗出,设定输液速度为2ml/h后固定。持续用药46~50h,间隔2周后再次化疗。每次化疗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化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对化疗的实施、不良反应及其效果不了解,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护士应诚恳地关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耐心解释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以及微量输注泵的方法、注意事项、效果及不良反应,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调节,稳定情绪,克服恐惧心理,较好地配合化疗。告知患者正确使用一次性微量输注泵的开关,出现相关并发症如静脉炎、静脉回血、药物外渗、局部肿胀等立即关闭开关,及时报告护士处理。
1.3.2 PICC的护理:静脉留置针及置管附近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固定胶贴卷边、脱落;要求患者注射药物侧肢体少活动,尤其避免拿取重物,以免静脉堵塞,影响药物输入。妥善保护好注射部位,防止注射部位渗漏肿胀。PICC置管后24h内密切观察穿刺置管处有无渗血、肿胀,触摸周围有无疼痛、硬结。在第1个24h必须更换穿刺点敷料,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更换敷料;每天检查导管固定及通畅情况,每次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管并用肝素盐水(100μ/ml)5~10ml正压封管。如患者携带PICC导管出院,向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3],告知如遇异常情况去当地医院或来我院处理。
1.4 便携式输注泵的护理
每次开始输液前或查房时注意输注泵与输液管道是否连接正常,各部位开关工作状态,输液泵的固定情况并防止泵重量的牵拉导致针头脱出。密切观察穿刺置管周围皮肤有无炎症反应,药液是否外渗。留置针上的固定胶贴是否完好,若有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仔细观察化疗泵储液囊大小,观察泵内药液注入情况。
1.5 观察指标
每个化疗周期内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化疗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疼痛、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静脉炎的判定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制定的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数字疼痛程度评估表(NRS)。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WHO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份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x±s表示,显著性水平定为α=0.05。
2 结果
2.1 静脉炎及疼痛发生率
实验组治疗后发生静脉炎4例(8.89%),发生疼痛3例(6.67%)。对照组治疗后发生静脉炎17例(37.7%),发生疼痛18例(40.0%)。两组患者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有明显差异(P<0.01)。
2.2 消化道症状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
实验组治疗后发生消化道症状21例(46.7%)、发生白细胞减少3例(6.67%)。对照组治疗后发生消化道症状22例(48.9%)、发生白细胞减少4例(8.89%)。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穿刺点在外周静脉,在直视下操作,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成功率相对要高,同时减少了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的相关并发症。本研究中实验组PICC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和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普通穿刺置管化疗所产生的相关并发症[2],如静脉炎及静脉硬化,化疗药物渗出、周围组织坏死等,实验组研究结果亦证实了该结论。但本研究发现相对静脉留置针,PICC对消化道症状及白细胞变化并无改善作用。
5-氟尿嘧啶为消化道肿瘤化疗主要药物,其为周期特异性药物,半衰期短(约10~20min),使用便携式化疗泵能持续长时间缓慢注射给药,能较长时间维持有效学医浓度,有利于发挥抗癌作用,取得最佳疗效[3];同时避免药物蓄积,减少化疗产生的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4],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长时间输注以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药物对血管和组织刺激性大,会导致一些并发症[4],由于微量输注泵特殊的给药方法,在保证了血药浓度,提高了临床化疗的效果的同时减轻了化疗药物对血管及软组织的刺激,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在化疗期间,患者可能有一些恐惧或疑虑心理,甚至不配合化疗,经过精心的心理护理与疏通,可较好地解决。在化疗期间及间歇期,由于患者需要随身携带化疗泵,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不适应及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但经过仔细讲解化疗泵的使用方法及主要事项,进行适当的训练与患者的自我调节,基本能克服,增强治疗信心[5]。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化疗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而PICC的护理和便携式输注泵的护理质量,则会影响到化疗过程中并发症,如静脉炎、疼痛等的发生率,所以适当、合理、高质量的护理很重要。
总之,与前臂静脉留置针相比,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麻醉及缝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患者痛苦轻,同时不影响胃癌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恒霞,刘秀红,薛波,等.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7,19(3):44-46.
[2]周莲,姜明杰.高渗糖联合硫酸镁和维生素B12用于化疗药渗漏处皮肤[J].中华护理杂志,2007,35(2):119.
[3]陈阳,孙微微,高丽艳.微量化疗泵(WZ-6522-05型)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93):57-58.
[4]吴晴,丁红华,陈栋晖,等.氟尿嘧啶持续输注为主的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8,28(2):138-141.
[5]彭利芬,郑爱君,蓝丽.便携式化疗泵配合PICC应用持续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7,4(32):161-162.
夏芳 曾庆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