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哌酮与哌罗匹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精神分裂症,帕利哌酮,哌罗匹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2 15:3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帕利哌酮(瑞达)与哌罗匹隆(康尔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照、双盲原则随机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治疗,每日分上午和睡前,首剂量3mg·d-1,按3mg/1~2wk增幅增加剂量,最大剂量3~12mg·d-1;对照组采用哌罗匹隆治疗,分两次服用,上午和睡前,首剂量4mg·d-1,按照4mg/1~3d增幅增至最终剂量12~48mg·d-1,连续治疗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帕利哌酮与哌罗匹隆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帕利哌酮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帕利哌酮 哌罗匹隆 精神分裂症 临床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严重不协调,进而行为和情感受到影响,多见于青壮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心理健康[1-2]。帕利哌酮(Paliperidone,ER)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也就是利司哌酮(Risperidone)的活性代谢成分9-羟利培酮[3],于2006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国外研究表明在与利培酮同等疗效前提下,帕利哌酮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为比较分析帕利哌酮与哌罗匹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笔者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标准[4],PANSS总分≥60分。入院前未服药或停药2周以上。按照对照、双盲原则随机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18~50岁,平均(32.5±10.1)岁,PANSS总分(81±4)分。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0~82岁,平均(32.8±9.7)岁,PANSS总分(81±5)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PANSS量表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帕利哌酮治疗,每日分上午和睡前,首剂量3mg·d-1,按3mg/1~2wk增幅增加剂量,最大剂量3~12mg·d-1;对照组采用哌罗匹隆治疗,分两次服用,上午和睡前,首剂量4mg·d-1,按照4mg/1~3d增幅增至最终剂量12~48mg·d-1。连续治疗6周。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适当使用苯海索治疗。
1.3疗效指标
采用PANSS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定,并计算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30)。其中≥75%为痊愈,≥50%~<75%为有效,≥25%~<50%为好转,<25%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好转)/N。
于治疗后2、4、6周后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经过6周的连续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8%,与对照组的90.57%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第2周时两组PAN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起效较快。
2.2不良反应
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组TESS评分为(3±3)分,对照组为(3±4)分,两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11例(20.75%),口服阿普唑仑1.2~2.4mg·d-1后症状缓解,口干3例(5.67%),嗜睡9例(16.98%),便秘12例(22.64%)。对照组患者出现椎体外系反应34例(64.15%),其中静坐不能18例(33.96%),震颤11例(20.75%),肌强直5例(9.43%),采用阿普唑仑1.2~2.4mg·d-1+苯海索4~8mg·d-1治疗后症状好转。
此外对照组出现口干2例,嗜睡8例,直立性低血压2例,便秘11例,程度较轻未进行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生率约为1%,不同国家和地区略有差异,我国约为0.655%,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分为I型精神分裂症和II型精神分裂症,即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系统相关。
帕利哌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5-HT2A受体和D2受体发挥作用。临床常用的缓释片结合了OROS缓释技术,通过缓慢释放药物确保血药浓度长期维持在较高浓度,提高质量效果[5]。
为保证疗效,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确保药品完整性。本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6周后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帕利哌酮较哌罗匹隆起效更快,且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低。张红梅等[6]对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帕利哌酮组与哌罗匹隆组疗效相当,但帕利哌酮组起效较快,锥体外系反应较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实验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起效快、锥体外系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国胜,高春强,黄云华,等.针对性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2,18(1):2-4.
[2]李玥.邹义壮,李建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评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18-1121.
[3]周平,陈云春,王化宁,等.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6):368-370.
[4]李雪冰.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67-68.
[5]高哲石.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7,28(4):204-208.
[6]张红梅,梁炜,郭素芹.帕利哌酮与哌罗匹隆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7):517-521.
文/罗珍 罗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