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在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
- 来源:保健文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骨质疏松症,骨折,社区护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2 15:53
摘要:目的 分析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探讨社区护理在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将2006年8月~2008年12社区资料完整的320例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护理干预组(172例)及对照组(148例),观察骨折发生率,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护理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较好的作用,可以减少骨折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折 老年 社区护理 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导致老年疾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老年股骨骨折在1年内造成的死亡率可高达25%(女性)和35%(男性)[1]。尽管预防措施多样,但该病的防治工作并未受到足够重视[2,3]。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69岁的妇女中仅49%曾经进行过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检查或咨询[4]。按照循证医学指南,所有65岁及以上妇女都应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5]。但目前骨质疏松症相应的风险评估、咨询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等)国内尚无公认的操作规范。社区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基层卫生机构,与居民、特别是退休老年人关系密切,承担着各种常见病的一级预防任务。为探讨社区护理在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本研究对四川省绵阳市某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为2006年8月~2008年12月绵阳市某社区确诊的老年疏松症患者。排除不能行走和伴有严重心肺疾病不能承受必要锻炼的老年患者以及无完整随访资料者。将研究对象按性别分层后,利用随机数表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1.2评估标准:所有研究对象每月随访1次。社区护理干预组患者由固定研究人员进行药物、心理及生活方式的指导和监督。药物治疗采用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指导和监督患者进行适度锻炼,以及防跌等生活常识的教育。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只进行资料采集。随访内容包括骨折发生发生的原因(剔除恶性肿瘤等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次数及部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6])。调查表的发放时间为最后一次随访,调查量表均由患者本人填写,研究人员辅导患者正确理解题意。每份问卷经检查无漏项后收回,由本研究员进行效果评定和数据分析。
1.3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包进行分析。t检验比较两组间骨折发生率、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资料
研究共纳入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332例,排除12例失访的患者,共纳入研究320例,平均年龄(73.6±13.5)岁。干预组及对照组纳入研究时的性别比、平均年龄及骨质疏松程度(骨密度检测结果)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及骨质疏松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对象平均随访(28±1.4)月。
2.2骨折发生情况
干预组骨折发生率8.14%,其中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髋部骨折。对照组骨折发生率为20.27%,其中椎体骨折9例,11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肱骨上端骨折,1例前臂骨折,
6例髋部骨折,1例跟骨骨折。骨折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干预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3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与常模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但其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老龄与骨质疏松症
本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地区某社区为研究点,前瞻性研究了改社区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无任何干预措施和进行适当心理、药物及生活方式干预情况下,骨折的发生率。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男性达14.6%,女性61.8%[7]。此数据与本研究资料一致,研究对象平均年龄(73.6±13.5)岁,男女比例约1:4,提示骨质疏松症是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远高于同龄男性。这是由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的生理特点决定的[8]。
3.2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患者非病理性骨折。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达20%。每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3000万例以上,医疗费用约需150亿元[9]。与青壮年创伤性骨折相比,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期长,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比例高,且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极易并发褥疮、积坠性肺炎等合并症。因此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8]。
就骨折发生部位而言,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生于脊柱、髋部和腕部,尤其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10]。本研究中,发生的骨质疏松性骨折64%集中于髋部和腕部,34%发生于脊柱,仅1例为跟骨骨折。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上述部位的骨折愈合缓慢,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尤为突出。
3.3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老年人生活质量
骨折对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WHOQOL-BREF中文版是世界卫生组织根据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WHOQOL-100量表进行修订后制定出的量表,不仅可以用于观察干预手段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当骨折并未完全愈合,治疗后仅缓解症状时,也可用该量表考察患者生存质量[6]。
本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与常模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但其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骨折直接导致患者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长期甚至终生需人照顾,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并发症、致残、以及随之带来的心理、家庭和社会负担,则是影响患者精神状态的主要负性因素。
3.4社区护理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社区护理是一门新兴但古老的学科,良好的社区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以及随之带来的骨折,是实施骨质疏松性骨折一级预防的最主要措施[11]。社区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合理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采取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能保持肌肉的张力和肌力,提高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反应与协调能力,减少跌倒和骨折的机率。适当的户外活动、日照晒使非活化性的维生素D转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促进肠钙吸收,增加骨的矿化,对骨的重建提供条件。
因此,社区护理不失为一种有效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可以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Woolf A, P□eger B. Burden of major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81:646-56.
[2]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America’s bone health:the state of osteoporosis and low bone mass in our nation[J]. Washington,DC: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February 2002.
[3]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Bone health and osteoporosi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J]. Rockville, Md: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2004.
[4] Gallagher T, Geling O, Comite F. Missed opportunitiesfor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J]. Arch Intern Med. 2002;162:450-6.
[5]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Screening for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recommendations and rationale[J].Ann Intern Med. 2002; 137:526-8.
[6]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 4(8): 1127-9.
[7] 刘振,刘慧君.浅谈骨质疏松症[J].黑龙江医学. 2009;23(7): 552-3.
[8] Bonura F.Prevention,screening,and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rategies[J].Postgrad Med. 2009Jul;121(4):5-17.
[9] 朴俊红,庞莲萍,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 8(1): 1-7.
[10] 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 5(1): 1-3.
[11] Margaret LG,John SP, Leigh FC. et al. Survey of OsteoporosisPreventive Care in Community Family Medicine Settings[J].Familymedicine.2006,38(10):724-30.
文/徐燕 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