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七氟烷,牙科畏惧症,麻醉,口腔
  • 发布时间:2014-11-24 08:14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畏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牙科接受治疗的80例牙科畏惧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年龄将其分为学龄前组(2-5岁)与学龄组(6-10岁),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患儿在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的对比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起效速度快,对人体血流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患儿苏醒速度快,在儿童口腔的无痛治疗中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七氟烷;牙科畏惧症;麻醉;口腔

  牙科畏惧症主要是指患者在牙科就诊与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害怕表现的行为[1]。多发于儿童群体中,同时给口腔患疾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在牙科畏惧症患儿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采取诱导策略,同时需要配合一定的镇静处理。但使用强制性的诊疗手段,同时增加患儿对口腔治疗的恐惧。而七氟烷则属于新型麻醉药物中的一种,具备麻醉诱导速度快,对人体气道的刺激比较小,可控性高等优势[2]。基于此,为探讨临床儿童口腔疾病的无痛治疗方式,我院对近年来收治的80例患儿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在我院牙科接受治疗的80例牙科畏惧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本次研究的患儿均符合口腔行为学中对牙科恐惧症的诊断标准[3],排除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年龄将其分为学龄前组与学龄两组。学龄前组分得42例,学龄组分得38例。学龄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在2到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0.6)岁。学龄前组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在6到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1.4)岁。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一般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在手术前1d是进行基础检查,掌握其手术禁忌症,并制定相关的口腔科麻醉方案。术前8h行常规禁食处理,术前4h禁水。同时监测其生命体征。所有入选研究的患儿在手术前均未实施药物及给药治疗。取患儿平卧位,将浓度为8%的七氟烷经给氧面罩吸入,控制氧流量为5L/min,待患儿呼吸平稳,睫毛反射消失后,降低七氟烷的使用浓度,同时控制氧流量为2L/min左右,行麻醉维持处理,待患儿呼吸显著减弱、下颌松弛,达到相应的麻醉深度时,对不同的患儿配备喉罩,在安置完毕后,连接麻醉机器对患儿的呼吸实施控制,同时为确保患儿通气顺畅,需严密观察其喉罩状态,如有不适则立即调整。待手术完毕后,吸干患儿口腔内部的所有分泌物,停止麻醉,控制氧流量为1L/min,当患儿肺泡最低有效浓度达到0.7左右时,迅速拔出喉罩,并使用给氧面罩实施通气处理,等待其苏醒。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七氟烷的吸入量及其苏醒状况。观察呕吐、咳嗽、躁动等症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x)表示,对比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及苏醒情况对比

  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患儿在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的对比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儿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学龄前组患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4.3%,明显高于学龄组患儿的5.3%,且学龄前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学龄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9.247,P<0.05)

  3讨论

  牙科畏惧症属于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可能会对患儿的口腔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可能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同时可能增加家属的焦虑与不安感,引起非必要的医疗矛盾。据相关文献提示,七氟烷是新型的吸入性麻醉剂,且伴有芬香的水果味,对人体气道的刺激比较小,麻醉依从性比较高,患儿较易接受,是当前儿童口腔无痛治疗的理想麻醉方案。

  同时也有文献提示,七氟烷麻醉吸入的诱导速度与其具体的用药方式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本组研究中,均应用递增式的浓度法实施七氟烷的麻醉诱导,结果提示两组患儿的身体反射及疼痛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比较短,与相关文献报道内容基本一致。且两组患儿之间对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证实,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能够缩短口腔治疗的时间,提高患儿的口腔治疗水平,且兼具安全性。

  目前临床上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对吸入麻醉药物后患儿发生术后躁动并发症进行了探讨,但当前并未明确其主要致病机制。在对患儿采用七氟烷行麻醉诱导后,两组患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躁动现象,但较学龄组而言,学龄前组患儿更为显著,可能主要由于学龄前患儿心智发育相对来说并不成熟,心理依赖感较强,对疼痛反应比较敏感,因此,为消除患儿的焦虑与恐惧心理,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同时还需做好对患儿的心理诱导与护理。

  综上,选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起效快,对人体血流力学影响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患儿苏醒速度快,在儿童口腔的无痛治疗中有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军,卜涛,燕清娟等.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z1):107-110.

  [2]王金华,郁葱,蒋琳等.七氟烷吸入并喉罩气道管理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5):1659-1660.

  [3]刘艳军,卜涛,燕清娟等.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5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07-110.

  文/商怀敏 王伟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