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内瘘并发症,维持性血透,早期护理干预
  • 发布时间:2014-11-22 16:1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后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即将进入维持性血透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内瘘并发症预防护理)和对照组(单独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血栓(3.3%)、出血(3.3%)、肿胀手(3.3%)、感染(3.3%)、血管瘤(3.3%)等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10%、20%、16.7%、10%,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维持性血透 早期护理干预 内瘘并发症 影响分析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常常会采用维持性血透治疗,该种治疗方法是支持患者继续生存,延长患者生命的一种常用替代疗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极易导致内瘘后发生血栓、出血、肿胀手、感染、血管瘤等各种并发症,对患者使用内瘘有严重影响。目前,很多学者研究报道[1],对于维持性血透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有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近年来,我院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我院收治的60例即将进入维持性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进入维持性血透治疗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所有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最小42岁,最大69岁,平均(51.2±2.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最小41岁,最大67岁,平均(51.1±1.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帮助患者迅速建立血管通路,选择合理的抗凝剂。若患者并无出血倾向,血管条件较好,透析时应给予常规剂量肝素。若患者伴有较为严重的出血倾向,透析过程中不宜给予肝素。同时,应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胸部X线片、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等各项常规检查。其次,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观察组

  应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向患者详细说明动静脉造瘘的目的、手术流程、相关注意事项等,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与患者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应向患者多讲解一些近年成功的临床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2.2.2细节护理。在进行动静脉造瘘术过程中,应选择非习惯用手操作,尽可能减少对患者正常生活的影响。同时,每天应指导患者锻炼动静脉造瘘非习惯用手的功能,增粗手臂的头静脉。在手术侧手臂上不能输液、抽血或者测量血压。

  1.2.2.3术后早期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使患者明确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手术侧手臂不能负重,注意伤口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能增加伤口的渗液、渗血,一旦发现伤口渗液、渗血应立即重新敷料。术后24-38h左右,肢体不能伸直,也不能屈肘,患肢应抬高,使其位置比心脏位置高,也要加强患肢保暖护理。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内瘘后发生血栓、出血、肿胀手、感染、血管瘤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血栓(3.3%)、出血(3.3%)、肿胀手(3.3%)、感染(3.3%)、血管瘤(3.3%)等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7%、10%、20%、16.7%、10%,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末期患者主要采用维持性血透延长生命,进行血透治疗是建立血管通路的必要条件,动脉——静脉内瘘是目前血透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成本较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少,而且患者的存活率较高。但是也有很多学者经临床实践研究证明[2],很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也极易出现各种内瘘并发症,会降低内瘘术的临床效果,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议在患者确定需要进行静脉——动脉内瘘术治疗后,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血栓、出血、肿胀手、感染、血管瘤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4%、6.7%、16.7%、13.4%、6.7%,与姚秀野等[3]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可见早期护理干预护理有利于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张英等[4]也提出,术前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加强患者的细节护理,有利于避免术侧手臂血管壁损伤,提高造瘘术成功率;术后加强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

  总之,维持性血透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红,何梅,谭君.早期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37-1138.

  [2]吴春燕,王国红,王文娟,等.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5(1):29-30.

  [3]姚秀野.早期护理干预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203-204.

  [4]张英,韩咏梅,李小萌,等.持续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721-1723.

  文/金群燕 张丽芬 赵晓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